缺乏趋势预控能力的产品经理,终究摆脱不了成为别人垫脚石的宿命!
本篇开始的时候,先来回答一下上一篇给大家留的问题:
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提到了预控系统的构建分为五步,其实在这五步中,都包含了产品管理的某些知识,那么,你知道都涉及哪些知识吗?
回答:
1、预设范围设定:产品路线图知识
2、驱动因素设定:战略管理的知识
3、未来场景设定:场景和故事构建的知识
4、影响因素设定:优先级设定的知识
5、预控系统运行:技术实现的知识
我在想,是不是以后再给大家出问题的时候,咱们加点花,比方说增加个礼品什么的,要不大家积极性也不高啊。
这个议题大家先议着,我先开始本篇。
在本篇中,咱们用什么案例呢?
就用“无人驾驶汽车”吧,为什么选用这个案例呢?有几点原因:
1、汽车行业,应该是整合各种产业最为广泛的行业之一,大点说,既包括制造技术、电子技术,信息化技术,能源技术,又包括各种零售形态,服务形式,往小了说,最新的销售形式,比方说直播带货,都会很快的应用到这个行业中。
2、汽车技术的发展,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制造业发展的趋势,比方说AI、工业大数据、物联网在这个行业中的应用,而这些恰恰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
3、个人比较喜欢机械电子的东西,而汽车上全都有。
好,接下来,我们就按照上一篇提到的五步,来看看如何构建WACS,也就是预警控制系统。
在上一篇中,我们提到了WACS可以分为三级:1)商业级;2)业务级;3)产品级
当然,这三级都是属于战略级别的,也就是对应的是“商业战略、业务战略、产品战略”。
在本篇中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商业级”的WACS该如何构建。
1、预设范围设定
预设范围设定涉及两个维度:空间和时间。
这里我们假设如下:
空间:20万级别的紧凑型SUV无人驾驶汽车市场
时间:五年
刚才也提到了,第一步涉及到的是产品路线图的知识,因此,如果你具备了构建产品路线图的知识,那么,这一步是很容易搞定的,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产品路线图是什么。
从WACS的角度看,构建出产品路线图,事实上也就明确了我们要到达的未来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要对什么样的未来进行预控。
2、驱动因素设定
在这一步中,我们细分为四个具体的工作,分别是:选择,描述,设定,共识。
接下来,我们就一一介绍一下。
1)选择
在上一篇中,我提到了,驱动力的选择可以基于波特的五力模型或者PEST/PESTEL/STEEPLE,当然,咱们在选择驱动因素的时候,不一定非要死搬硬套,肯定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可能有时候只会有几个,有时候可能就会有几十个,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我们只需要选择最为关键的几个就可以了,通常有4-5个就可以了。
那么,这个最终的数量如何来确定呢,那就得靠集体的智慧了,比方说头脑风暴就可以。
那么,对于“无人驾驶汽车”,关键性驱动因素会有哪些呢?
我这里列举两个:消费者倾向;行业特定规定。
2)描述
驱动因素选取后,接下来就是要说明为什么这两个驱动因素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消费者倾向:消费者对“无人驾驶汽车”的态度会直接影响这个市场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行业特定规定:对于政府来说,“无人驾驶汽车”是对现有路、人、车相关制度的重构甚至是颠覆,行业政策和制度能否配合这个领域将影响到这个市场的成长和健康。
3)设定
说明了原因后,那么,我们知道,在驱动因素没有真正产生影响,形成结果之前,那么,一切结果无非就是两种趋势:走向好的方面;走向不好的方面。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需要对这两个趋势进行说明,这里我们称之为“极点”,大家看下图:
我们在做这个工作的时候,需要注意四点:
(1)驱动因素最好能细分出来,比方说上图中提到的,消费者倾向可以细分为“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认知,尽量不要使用过于笼统的因素,只说消费者倾向是不清晰的。
(2)我们对两极的说明是否真正描述了驱动力真正的极端趋势?这个需要我们慎之又慎。
(3)我们对极点趋势的说明是方向性的,而不是绝对的。
(4)驱动因素当前的情况是什么?又有哪些信息可以呈现驱动因素是存在这两种趋势的?
4)共识
一旦我们确定了驱动因素的两个趋势方向,那么,接下来就是要和公司内外的利益相关人对此达成共识,目的在于大家能够形成对于趋势一致的看法,如果有看法不一致的情况,请重复上面三步。
3、未来场景设定
在这一步中,我们细分为三个具体的工作:选择;描述;设定触发器。
1)选择
在上一篇中,我们提到了,每个驱动因素都有两种可能的趋势,那么,我们对这些驱动因素进行两两组合就会形成2的N次方数量的未来场景,在“无人驾驶汽车”这个案例中,我们的未来场景数量就是2的2次方,会有4种未来场景,大家看下图:
这张表格,通常被称为是“场景矩阵”。
我这里只是用了最少的场景数量进行说明,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把“经济性”也加进来试试,这样就会有16种场景了。
但是,一般我们不会对这16种场景都进行选择,只需要选择出其中关键的4-5个就可以了。
2)描述
场景选择完成后,我们就要对这些场景进行说明,怎么说明呢?
通常的格式大家看下图:
3)设定触发器
一旦场景描述完,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对每个可能性的场景设定触发器,其实也就是设定两个极点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可能性,比方说,在场景1中,“极度信任安全”和“成本合算”会如何成为大概率的事件(“形成普遍共识”和“成本优势增加”)。
这里需要注意一点的是,触发器的设定最好是指标化的,比方说,“形成普遍共识”的市调率达到50%以上,“成本优势增加”,相对于现有汽车的全周期使用成本,无人驾驶汽车能够不高于20%。
4、影响因素设定
在这一步中,我们细分为三个具体的工作:定义;方案设计;划分优先级。
1)定义
触发器设定好了,对于我们来说,自然是希望完成好的场景,但是,这个很大程度上不由我们来决定,因为每个场景都会受到很多具体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这一步中,我们就需要把这些因素明确出来,说明哪些因素是积极影响,哪些因素是不利影响。
比方说,针对场景1中的驱动因素-消费者倾向-安全性这个极点,积极的影响因素都有哪些呢?比方说:
消费者的主动了解和学习,相反的,消费者对此不感兴趣;
企业的积极和主动的宣传,演示,相反的,企业没有进行长期的,持续的宣传
……
总之,我们需要把能想到的因素都尽量想到,这个有什么用呢?
最大的作用就是我们可以把这些因素形成工作任务,然后放入到产品路线图中,这样,整个企业就知道如何协作去努力实现场景1了。
2)方案设计
一旦因素和产品路线图确定了,那么,如果某个场景呈现出非常强的趋势,我们必然需要有对应的具体的方案来面对这个趋势,因此,针对不同场景的方案设计就成为产品经理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
当然,这个工作就和我们日常的产品管理工作结合在一起了,无非就是三大活动,十一个阶段,三十四项工作的灵活组合。
这里需要注意一点的是,所有选择好的场景都必须有方案应对,因为我们在趋势没有真正产生结果之前,一切皆有可能。
3)划分优先级
对方案优先级的划分,其实根本还是对影响因素优先级的划分,那么,怎么来划分呢?
这就涉及到优先级划分的知识了,通常我们会用二维矩阵来划分,比方说,面对“消费者对安全性的认知”这个因素,会受到消费者和企业两端的影响,那么,我们可以这样来划分,大家看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