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 文 > 创新的失败---有史以来最大的164个失败的产品 之 番外篇:另一种形态的产品的失败---格式的战争
2023
10-16

创新的失败---有史以来最大的164个失败的产品 之 番外篇:另一种形态的产品的失败---格式的战争

对抗比赛素材图片免费下载-千库网

如果我们以最简单的角度去理解产品,那么,产品是否可以被定义为:一切可以用来交换的东西。

如果可以的话,那么,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实体产品和无形产品外,还有一类产品我们日常可能接触的较少,就是“技术形态的产品”,比方说在上篇中提到的索尼的Betamax和飞利浦的LaserDisc。

有朋友可能会有疑问,这不就是录像机、录像带、光盘吗,有啥特殊性呢?

还真不是,录像机,录像带,光盘只是这类产品的介质外在表现,它们实际上都属于一种媒体格式的技术标准。

对于由企业发明的技术标准而言,它们自然是用来谋利的,那么,也就具备了产品最核心的属性。

当然,标准是看不着、摸不到的,因此,它才需要必要的介质来呈现标准,对于发明企业和使用企业而言,就是“授权“和”被授权“的关系,至于付费与否,就看授权企业的战略衡量了。

在上篇中,我们已经知道,在上世纪70-90年代,索尼的Betamax和飞利浦的LaserDisc这两种视频格式标准其实面对的竞争对手都是JVC的VHS,本质上看,其实就是视频格式的竞争,大点说,就是标准之争,因为自己搞过一段时间的多媒体软件,因此,上一篇一下子就勾起了自己的回忆和欲望,因此呢,我就想出个番外篇,把我所知道的涉及视频和音频的格式标准之间的战争做个总结,一是丰富一下本系列的内容,二是也给自己的曾经的职业知识做一点总结。

大家放心,本篇不会太长,我就简单说两句。


1、DVD vs. DIVX

时间:90年代末

对手:DVD Forum VS Digital Video Express

结果:DVD K.O. DIVX

原因:

开个玩笑,从DIVX出现其实就没有多大胜算,看看DVD的阵营,DVD Forum只是一个推广DVD标准的组织的名称,其中包括十家世界级企业:索尼、飞利浦、先锋、东芝、时代华纳、三下(也就是松下,当时叫Mitsushita)、三菱、汤姆逊、日立、JVC。

反观DIVX,背后的大佬,我印象中能够达到十巨头级别的貌似只有福克斯和Netflix。

这种力量对比啊,仗还怎么打?

不过玩笑归玩笑,DIVX的失败主要有三个原因:

1)播放设备昂贵:在98年刚刚推出的时候,DIVX播放器的售价高达499美元,几乎是DVD播放器的两倍,而DVD已经先于DIVX上市,如此高的价格,消费者显然缺乏再购买一台的动力;

2)商业模式问题:Netflix开创了电影订阅模式,这个众所周知,但在当时以播放器为主流的时代,这显然对DIVX的推广极为不利,消费者可以花 4 美元(比DVD要便宜)购买 DIVX 电影,但光盘只能播放 48 小时。之后,他们必须通过订阅服务支付小额额外费用才能再次观看,或者支付更高的费用才能无限次观看;

3)经销商利润太低:经销商只能通过售卖播放机和DIVX光盘获取利润,而额外的订阅费用则和他们一毛钱关系没有,也就是说,DIVX的大头利润都被类似Netflix这样的提供订阅服务的企业收走了。

当然,现在依然还有组织和个人在坚持推广DIVX,但是大势已去,可以休已。


2、VHS-C vs. Video 8

时间:80-90年代

对手:JVC VS 索尼

结果:Double Win

原因:

这是在视频格式战争中难得一见的最终能够形成双赢局面的案例。

原因何在呢?

其实说起来很简单,索尼的Video 8和JVC的VHS-C各有各的特点,互不影响,因此就都拥有了数量庞大的市场,就好比微信和QQ,都以社交为基础,但各玩各的。

具体来说,如果消费者要录制时间更长,质量更好的视频,那么,Video 8以及改进的Hi8就是更好的选择。

如果消费者考虑简单易用,且能够回放的产品,那么,VHS-C就是更好的选择,因为如果要用 Video 8,消费者就必须把摄像机中的转录为VHS或将摄像机连接到电视机上才可以观看,而VHS-C则只需要把摄像机的磁带直接插入到播放器中就可以了。

也正是他俩各有各的特点,他们在80-90年代之间一直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而取代他们的并不是有更好的模拟视频格式的出现,而是数字视频的出现。


3、Super Audio CD vs. DVD-Audio

时间:90年代末

对手:索尼&飞利浦 VS 东芝

结果:Lose-Lose

原因:

借DVD在视频领域大获成功的风头,索尼和飞利浦又联合推出了Super Audio CD,这是一种全新的光盘音乐格式标准,它利用DVD技术的超大容量来制作高质量的音频光盘。

音频市场其实不比视频市场小,因此,东芝公司很快于2000年推出了DVD-Audio,很自然的,双方之间的音频格式标准之战拉开了帷幕。

尽管它们的想法是美好的,想为消费者提供更高质量的音频,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他俩虽为竞争关系,但他俩还不得不面对同一个对手:CD。

CD已经推出了十多年,它们首先要做的并不是推广基于DVD技术的音频光盘,而是能够兼容播放CD的播放机,因为一旦硬件的量起来了,势必会带动软件的量同步提升。

它们是看到这一点的,因此,它们都推出了能够向下兼容的播放机,不但能播放DVD音频,还能播放CD,甚至Super Audio CD还设计了能够支持混合光盘的播放机。

但是,或许是在兼容性上的设计成本太高,以至于在早期推出的播放机的价格竟然高达几千美元,这就直接断了消费者更换设备的念想。

这是他俩一致对外的一面,而它们之间呢,品牌之争的混乱,在市场上开拓上的操之过急,音频的压缩问题和其它技术难题都直接影响到它们无法以足够的证据证明它们就是比CD好,从而无法获得消费者对DVD音乐的信任。

最后的结果就是他俩被CD驱逐出了市场,而现在CD依然是音乐格式的主流之一。


4、8-Track vs. Cassette

时间:60-80年代

对手:先锋、松下、阿凯(Akai)、沃伦萨克(Wollensak) VS 飞利浦

结果:Cassette K.O. 8-Track

原因:

首先说明一点,先锋、松下、Akai和Wollensak并不是8-Track带的发明者,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

一位名叫路德维希.布拉特纳(Ludwig Blattner)的德国人发明了第一版钢带录音机,到了 20 世纪 30 年代,这种录音机利用磁性薄膜改进为卷对卷录音机,这决定了8-Track带的技术基础。

德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了这项新技术,最终被盟军获得,并带回了美国。

美国人肯定是借鉴了这种技术,然后到了40年代末,8-Track带的早期版本正式出现并首次发行。

然后在整个50和60年代开始流行起来,因为它改变了消费者听音乐的生活方式,在此之前,没有人会想到音乐还可以随身携带收听。

首先是好莱坞入场,然后就是以福特汽车为代表的汽车厂商入场,这才决定了8-Track带的大流行。

而上面提到的先锋、松下、(Akai)、(Wollensak)则是以生产8-Track带最著名的企业,或者可以这样理解,没有它们这些设备生产商,8-Track带很难在短期内热起来。

而Cassette的发明者就很明确了,就是飞利浦的Lou Ottens。

8-Track带作为黑胶唱片的自然继承者,它的优势也是非常明显的,初了便携性外,消费者只需要按一下播放机上的按钮,就可以跳到某首单曲上,这对于之前的唱片来说简直太友好了。

那为什么它会败于Cassette呢?

主要就是技术原因,因为8-Track带的运行速度是Cassette的两倍,虽然音质更好,但由于固有的设计缺陷,8-Track带更容易出现背景噪音和音调偏移的问题,并且因为采用了跟踪系统,歌曲经常会被重新编排,有时歌曲之间还会出现长时间的静默。

而这些技术问题显然是被Cassette改进了,因此,到了80年代,8-Track带就逐渐被Cassette取代了,就像它取代黑胶唱片一样,当然,它也和黑胶唱片一样,即使现在,也有一小绰追随者在信仰着他们。


5、Blu-Ray vs. HD DVD

时间:2006-2008年

对手:索尼 VS 东芝

结果:索尼 K.O. 东芝

原因:

这应该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次格式标准大战了。

我知道联盟的很多大神都清楚这次大战的过程和结果,我就挑重点的内容说一下。

2006年,索尼和东芝同时推出了新的视频格式,前者就是蓝光(这个源于日本人发明的蓝色发光二极管),后者则是HD-DVD。

上一篇已经说到,新格式标准能否成功,不但要看技术所形成的产品是否能提升消费者体验,还要看能够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战队。

索尼很快就发布了组队的邀请,但是东芝、微软和其它几家主要制造商都比较谨慎,因为蓝光之初的生产成本太高了。

但是不知东芝和微软是怎么想的,不但最终没有加入索尼战队,反而另起炉灶,宣布要搞自己的高清视频标准,也就是后来的HD-DVD。

接下来就是我依然记忆犹新的双方各自的“嘴炮大战”,国内媒体也是看热闹不嫌事大,各种技术流媒体不知道是真懂还是收钱了,一会说蓝光是未来,一会说HD-DVD是趋势,我本着吃瓜不嫌瓜多的态度也关注了一段时间。

对于索尼和东芝来说,各自的队伍还是最终拉了起啦,关键的第一个事件出现了,就是2006年,索尼宣布在其PS 3 游戏系统中使用蓝光技术作为存储手段,得游戏玩家得天下,蓝光技术因此大受欢迎。

作为反击,东芝和微软也宣布要在Xbox 360 中加入类似的软件包,但它们迟迟没有推出,这对于索尼来说,真是打盹有人递枕头,蓝光很快就在市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接下来就是压垮HD-DVD的最后一根稻草,2008年,原本是HD-DVD阵营中压舱石的华纳兄弟反水了,投奔了蓝光,这就给了HD-DVD致命一击。

连锁反因马上出现,几乎所有的HD-DVD制造商和零售商在几周之内就放弃了HD-DVD。

最终东芝于2008年2月停止了HD-DVD。

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关于HD-DVD失败的详细情况和一些内幕我会在后续的正篇中再讲。


6、Disk Records vs. Wax Cylinders

时间:19世纪80年代-20世纪初

对手:埃米尔.伯林纳 VS托马斯.爱迪生

结果:埃米尔.伯林纳 K.O. 托马斯.爱迪生

原因:

讲完了最近的一次格式大战,再讲一个最远的格式大战,我是没亲历过,不知道有没亲历过的朋友,吱个声。

上世纪,错了,是上上个世纪,爱迪生在19世纪80年代发明了蜡筒,它本来是想将这玩意作为电话录音工具的,但没想到的是,电话录音没啥起色,反而是在音乐录制上流行起来了。

与此同时,伯林纳在1894年推出了磁盘唱片,这位老兄发明这个玩意的初衷比爱迪生还低,是要当做儿童玩具来用的,可以想象,玩具嘛,音质能好到哪里去。

但是经过几次改进后,这玩意的音质竟然可以与爱迪生的圆筒唱片相媲美了,原本按照两位发明家的初衷,他们是不会刀兵相见的,但是造化弄人啊,俩人竟然鬼使神差的打了起来,而这一打就是20年。

客观的说,爱迪生的圆筒唱片质量几乎完胜片式唱片,但为什么最终是片式唱片胜出了呢?

总结起来,就一个字:便宜。

便宜到什么程度呢?

它可以让消费者即使在唱片损坏后都不会心疼,直接买张新的就可以,真正实现了唱片自由,毕竟这玩意直接在冲压机上冲压即可,并且还可以双面录音,也就是说,以前是一片录一面,现在是一片录两面,等于说用同样的价格,消费者可以获得双倍的音乐。

并且对于经销商来说,片式唱片还更容易运输,想想爱迪生的圆筒式唱片,前者是圆型,后者是圆柱,不但易于运输,而且消费者还可以把它像书一样堆叠存放在架子上。

至于音质略显单薄,在多次播放后易于损坏这些问题,在几乎低到没边的成本面前还是问题吗?

到20世纪20年代,爱迪生都开始销售基于伯林纳产品的自己的版本,这就足够说明一切了。

所以,唱片店为什么叫唱片店,而不是圆筒唱片店,今天应该刨到根了吧。


7、VHS vs. Betamax

这个在上一篇中讲到了,没看过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http://www.chinapm.com.cn/index.php/post/370.html

其实不仅是在格式标准上,包括硬件,包括其它行业都有类似的战争,比方说我们都熟悉的爱迪生的直流电和特斯拉的交流电之争,还有家用电脑在早期的标准之争,现在看起来就两家,Mac和PC,但在80年代初,可不是两家,Commodore 64、Amstrad CPC、Timex Sinclair 1000 和 Atari 8-bit这些都是当时参与家用电脑标准之战的玩家,只不过最后Mac和PC胜出而已.

如果有时间,大家有兴趣,我也可以再出一个番外篇。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